华为交通行业前全球总裁带着这家有点牛的公司要去创业板上市。

  日前,力高(山东)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力高新能”)更新了申报稿。

  IPO日报注意到,力高新能短短两年就把名次提升了六名,成为行业第四,仅次于比亚迪、宁德时代、特斯拉,并扭亏为盈,综合毛利率高达45%。但一片喜气之下,力高新能现金流不佳,存在大客户依赖,未来还可能遭遇两头“背叛”。

  创始人收购创业

  成立于2010年的力高新能前身为安徽力高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由杨浩生、 徐明、尚徽、刘新天、安徽融科共同设立。

  据力高官网,安徽力高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核心团队成员主要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863计划”电动汽车BMS课题承担团队、“863计划”大容量储能系统BMS副组长单位,牵头起草《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等三项国家标准,已获得三十余项核心专利。

  创始人王翰超出生于 1976 年 4 月,今年47岁,毕业于北京大学,此前是华为交通行业全球总裁,凭借在IT领域的沉淀积累,王翰超率领一批从华为出来的高管团队,通过收购力高切入BMS领域创业,并在完成收购整合后,快速将业务焦点对准乘用车市场。

  2020年10月,王翰超率领高管团队将公司总部从安徽合肥落户到老家山东烟台。2016 年 7 月至今,王翰超历任力高有限、力高新能董事、董事长。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合肥揽峰直接持有公司31.6%的股份,对公司股东大会的决议具有实质性影响,为公司控股股东。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王翰超,为合肥揽峰执行事务合伙人深圳揽峰100%股东,为烟台望徽、烟台财高的执行事务合伙人,通过上述公司间接控制力高新能 39.58%股权的表决权。

  据天眼查,力高新能完成了8轮融资,普华资本、中石化资本、万华资本等参投。截至目前,中石化资本持有公司271.1542万股股份,持股比例6.56%;万华电池持有公司 165.3137 万股股份,持股比例4%,两者和深圳腾逸、深圳霄云均为IPO申请前十二个月内新增的股东,可谓是突击入股。中石化资本、万华资本突击入股的原因皆为看好公司发展。

  力高新能本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1377.5万股,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预计使用募集资金约7.35亿元,投向新能源汽车电池控制系统研发及智能制造中心项目,金额约2.58亿元;技术研发中心升级项目,金额约2.77亿元;补充流动资金项目,金额2亿元。以此粗略计算,力高新能的发行估值约为29.4亿元。

  报告期内猛增

  事实上,近几年,力高新能发展确实迅猛。

  力高新能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电子和储能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集产品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国内知名新能源产品供应商,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 电池管理系统)产品为主、储能和其他汽车电子产品为辅的产品体系,是国内最大的第三方BMS提供商。

  根据 Mordor Intelligence 数据,2022 年全球新能源车 BMS 市场规模为 37.37 亿美元,预计到 2026 年市场规模将为 93.64 亿美元,2022-2026 年期间复合增长率达到 25.81%。2022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 BMS 市场规模为 137 亿元,未来在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 BMS 需求还将不断攀升,预计到 2027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 BMS 市场规模将达到 299 亿元,2022年-2027年期间复合增长率达到 16.89%。因此,国际、国内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BMS市场均处于高速增长态势,市场空间广阔,具有成长性。

  经过十余年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公司掌握了电池系统状态估计技术、电池全态均衡技术、电池主动安全防护技术、新能源汽车网联数据融合应用技术、BMS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技术、动力域控制器技术和高效高可靠的EOL测试设备开发技术等一系列核心技术。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机构认定,公司部分核心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力高新能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发明专利44项,软件著作权52项,已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项。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ISO9001认证、IATF16949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认证。公司凭借自身在BMS领域十余年的行业经验和技术积累,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及口碑。公司产品已形成了覆盖800V及以下各电压等级平台,适用磷酸铁锂、锰酸锂、钛酸锂、三元电池等各类型动力电池包,应用于乘用车(A00级至C级)、物流车、商用车和专用车的多层级产品体系。

  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 BMS 装机量超 705.80 万套,同比增长约 99.10%,力高新能 BMS 装机量为 47.30 万套,市场份额为 6.70%,排名第四,仅次于比亚迪、宁德时代、特斯拉,而前三者并不是第三方BMS提供商。2020年,力高新能的排名是第十名,仅仅两年就提升了六名,可谓发展迅猛。

  公司客户覆盖国内前十五大动力电池厂商中的 9 家,主要客户包括国轩高科、柳州赛克、多氟多、中创新航、中航锂电、鹏辉能源等国内知名电池厂商和合众汽车等整车厂;产品最终应用于国内前十大新能源乘用车厂商中的 6 家、前十大新能源物流车厂商中的 7 家,主要应用在包括上汽通用五菱、吉利汽车、长安汽车、长城汽车、东风汽车、奇瑞新能源、合众汽车等知名汽车厂商新能源车型中。

  2020年-2022年及2023年1-6月(下称“报告期”),力高新能实现营业收入为7677.86万元、2亿元、5.6亿元、2.84亿元,前三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69.9%,营收处于高速增长状态;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54.68万元、1116.48万元、8279.66万元和1553.51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2020-2022 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137 万辆、 352 万辆和 689 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24.46%。因此力高新能的营收增长超过行业增长速度。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逐步增长,其主要增长来自于乘用车 BMS 销量的增长,2020 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2020 年至 2021 年以五菱宏光 MINI、宝骏 E300、奇瑞冰淇淋为代表的 150V 平台车型的爆发带动了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攀升,作为以上车型 BMS 的供应商,公司乘用车 BMS 产品销量逐步走高。

  另外,2020年-2022年,力高新能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5.07%、41.77%、46.68%和 45.03%。力高新能创造了不错的毛利率表现。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为 1573.25 万元、1875.27 万元、5747.3万元和 4439.1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0.49%、9.4%、10.28%、15.64%,研发人员为 72 人、102 人、242 人和 313 人。力高新能的员工人数也从2020年末的137人增至2023年6月底的737人。公司研发费用、 研发人员基数大,增长快,研发项目紧跟行业发展趋势,针对行业关注的重点问题持续进行研发投入。

  公司针对新能源电池行业陆续出现的钠离子电池、半固态电池、固体电池等新产品,提前进行研发布局,已成功研制出应用于钠离子电池、半固态电池的 BMS 产品,并已开展针对固体电池 BMS 的研发工作。

  两头“背叛”

  不过,一片叫好声中,力高新能却潜伏着不小的危机。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0.5亿元、-0.27亿元、-0.19亿元以及-1.2亿元,经营活动尚未实现正现金流。另外,截至股改基准日2022年5月31日,力高有限未分配利润为-122609022.44元,未分配利润为负的原因主要为公司前期处于研发阶段,产品收入规模较小,员工薪酬、设备购置等各类支出较多,从而形成累计亏损。

  力高新能主营业务收入为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BMS模块产品的销售收入,2020年到2022年,其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BMS模块产品的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3.33%、94.29%和96.14%。力高新能的主要客户则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客户或主机厂。

  报告期内,公司向前五大客户销售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75.82%、75.30%、65.28%和 88.42%,客户集中度较高,国轩高科连续三年为其第一大客户,2023 年 1-6 月公司对国轩高科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 61.55%,存在大客户依赖。

  更危险的是,力高新能或正在遭遇新能源汽车主机厂和电池厂的两头“背叛”。

  公司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 BMS 产品采取直销模式,下游客户主要为国内知名动力电池厂商和整车厂。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统计数据,2020 年至 2022 年,第三方 BMS 厂商的市场份额分别为 31%、27%、22%,呈下降趋势。整车厂商的优势在于体量较大,研发实力较突出,对于BMS 这类核心零部件重视程度较高,存在整车厂自行开发 BMS 产品的风险;动力电池厂的优势在于对电池的生产工艺、电池性能更为熟悉。由于 BMS 产品的重要性,整车厂和电池厂均有自研自产 BMS 产品的倾向,因此对于公司这类独立第三方 BMS 公司,未来将持续面对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存在市场份额下降的风险。

  从目前的BMS 装机量排名也已经看出,前三均为国内知名动力电池厂商和整车厂。

  除此之外,终端新能源汽车零售价格的下降将向上游传导。2022 年末,以特斯拉为首的国际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对终端零售价格进行了下调,这一行为已导致新能源汽车行业部分车厂采取跟随策略下调终端零售价格。新能源汽车终端零售价格的下调可能向上游零部件进行传导,导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 BMS 的毛利率出现下降风险。